痉挛性斜颈是一种以颈部肌肉不自主收缩配资短线炒股,导致头颈部异常姿势或扭转为特征的慢性疾病。患者常表现为头部向一侧倾斜、旋转或后仰,严重时影响日常生活,甚至伴随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。
在现代医学中,痉挛性斜颈的治疗往往聚焦于症状控制,但容易反复发作。而中医认为,该病的根本在于脾肾功能失调,气血失和,筋脉失养,因此,从脾肾双补入手,调和气血、濡养筋脉,才能从根本上改善颈部肌肉张力,减少复发。
痉挛性斜颈的中医病机:脾肾亏虚,筋脉失养
中医虽无“痉挛性斜颈”这一病名,但根据其临床表现,可归属于“痉证”“筋痹”“瘛疭”等范畴。其核心病机在于:
1. 脾虚则气血不足,筋脉失养
脾为后天之本,主运化水谷精微,为气血生化之源。若脾虚,则气血生成不足,无法充分滋养颈部肌肉和筋脉,导致肌肉失养而拘挛。此外,脾主肌肉,脾虚则肌肉无力,易出现异常收缩。
展开剩余65%2. 肾精亏虚,骨髓不充,筋骨失养
肾为先天之本,藏精生髓,主骨生筋。肾精充足,则骨髓充盈,筋骨强健;反之,肾精亏虚,则骨髓空虚,筋脉失于濡养,导致颈部肌肉僵硬、扭转。此外,肾虚则肝血不足(肝肾同源),肝主筋,肝血不足则筋脉拘急,加重斜颈症状。
3. 肝风内动,筋脉拘挛
中医认为,“诸风掉眩,皆属于肝”。若脾肾亏虚,肝血不足,易导致肝风内动,表现为颈部肌肉不自主抽动、扭转。因此,平肝息风也是调理的重要环节。
中医调理痉挛性斜颈的核心思路:脾肾双补
用药方面,常选用健脾益气的药物,如党参、黄芪、白术、茯苓等,以恢复脾的运化功能,促进气血生化;同时搭配补肾填精的药物,如熟地黄、山茱萸、枸杞子、菟丝子等,以充盛肾中精气,滋养筋骨。在此基础上,还会加入一些通络濡筋的药材,如当归、白芍、木瓜、伸筋草等,以改善颈部经络的通畅度,缓解筋肉的拘挛状态。
55岁患者,患痉挛性斜颈3年,头部向右侧倾斜,颈部肌肉僵硬疼痛,曾尝试多种方法治疗,病情时好时坏。就诊时,患者面色萎黄,神疲乏力,食欲不振,腰膝酸软,舌淡苔白,脉沉细。
辨证为脾肾亏虚,筋肉失养。遂以健脾益肾、通络濡筋为治则,开具方剂:【五虫扶颈汤】化裁。
服药1个疗程后,患者食欲改善,精神好转,颈部肌肉僵硬症状有所缓解;继续服药3个疗程,头部倾斜程度明显减轻,颈部活动自如,随访半年未复发。
盛劲强大夫,中医主治医师,临床工作近 30 载,在书写痉挛、痉挛性斜颈、梅杰综合征、小脑萎缩、运动神经元病、帕金森病等疑难杂症的治疗上颇具造诣。他擅长运用中医药疗法配资短线炒股,从整体出发,针对患者个体差异进行辨证施治,为众多深受疑难病症困扰的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。
发布于:北京市大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